首页    科普知识    外伤后如何进行伤口处理和包扎

外伤后如何进行伤口处理和包扎

创建时间:2024-09-20 10:44

外伤后如何进行伤口处理和包扎
吴红英

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

【发表证书】生活中,意外总是难以避免,当我们遭遇外伤时,选择正确的伤口处理和包扎方法至关重要。只有及时、正确地处理伤口,才能有效防止感染、促进伤口愈合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外伤后如何进行伤口处理和包扎。

要知道伤口处理的重要性

伤口如果处理不当,会导致感染、出血不止、伤口愈合缓慢,甚至留下难看的疤痕等问题。严重的感染还引发全身性疾病,威胁生命健康。因此,掌握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法,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。

正确的伤口处理有哪几个步骤

1、评估伤口情况

面对突如其来的伤情,首先,不要惊慌,要保持冷静,在处理伤口之前,先仔细察看伤口的情况,判断伤口的大小、深度、出血程度,以及是否有异物、油污等等。如果伤口较大、较深或出血严重,应立即就医。如果伤口较小,无异物,无油污等污染,可以自行处理。

2、清洁伤口周围皮肤

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蘸取温水,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,去除污垢和血迹。注意不要让水直接接触伤口,以免引起感染。擦拭时要从伤口周围向伤口中心方向进行,避免将细菌带入伤口。

3、冲洗伤口

用生理盐水或清水(凉开水)冲洗伤口,去除伤口内的异物和污垢。冲洗时可以使用注射器或冲洗器,将生理盐水或清水缓慢注入伤口,然后让水流自然流出。冲洗的力度要适中,不要过于用力,以免损伤伤口组织。如果伤口内有较大的异物,如玻璃碎片、金属片等,不要强行取出,应立即就医。

4、消毒伤口

用碘伏或酒精棉球对伤口进行消毒。消毒时要从伤口中心向外围进行,避免来回擦拭,以免将细菌带入伤口。碘伏对伤口的刺激性较小,适合大多数伤口的消毒。酒精对伤口的刺激性较大,一般用于皮肤表面的消毒。如果伤口较深或有污染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药膏。

5、止血

如果伤口出血较多,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,进行止血。按压时要用力适中,不要过于用力,以免损伤伤口组织。如果按压一段时间后仍不能止血,应立即就医。对于小的伤口,可以使用创可贴或止血贴进行止血。

正确包扎伤口的方法

1、准备包扎材料

伤口包扎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纱布、绷带、剪刀、胶带等,在野外无条件时,也可以用衣服、毛巾、围巾等物代替绷带。

2、选择包扎方法

根据伤口的大小、深度和位置,选择合适的包扎方法。一种是环形包扎法:适用于手腕、脚踝等部位的小伤口,即将纱布或绷带围绕伤口缠绕一圈,然后用胶带固定。另一种是螺旋包扎法:适用于上肢、下肢等部位的较长伤口,即将纱布或绷带从伤口的一端开始,向伤口的另一端螺旋缠绕,每缠绕一圈要覆盖上一圈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,然后用胶带固定。第三种是“8”字包扎法:适用于关节部位的伤口,是将纱布或绷带在关节上方和下方分别缠绕一圈,然后在关节处交叉缠绕成“8”字形,最后用胶带固定。

3、注意包扎力度

包扎时注意要力度适中,不要过紧或过松。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,导致伤口周围组织缺血、坏死;过松则起不到止血和固定伤口的作用。包扎后要观察伤口周围的皮肤颜色、温度和感觉,如果出现皮肤苍白、发凉、麻木等情况,说明包扎过紧,应及时调整。

伤口处理和包扎后的注意事项

1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

包扎伤口后,要保持伤口处纱布绷带清洁干燥,避免沾水。如果伤口不慎沾水,应立即解开纱布或绷带,重新进行消毒和包扎。

2、定期更换纱布或绷带

伤口包扎后,要定期更换纱布或绷带,一般每天更换一次。如果伤口渗出较多或有异味,应及时更换。更换纱布或绷带时,要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,如果发现伤口红肿、疼痛、渗出增多等异常情况,应立即就医。

3、注意饮食营养

在伤口处理和包扎后,要注意饮食营养,多吃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,如蛋、奶、瘦肉、鸡肉、豆类、新鲜蔬菜水果等,避免吃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以免影响伤口愈合。

4、避免剧烈运动

伤口愈合期间,要避免剧烈运动,以免出汗引发伤口感染,或造成伤口裂开。

5、遵医嘱用药

在伤口处理和包扎后,要遵医嘱按时服药,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。

6、保持情绪稳定

    受伤后因疼痛、包扎、不能沾水等原因,会给生活、工作带来诸多不便,要做好养伤的心理准备,保持情绪稳定,耐心等待伤口愈合,直到皮肤完全长好,痂皮脱落后方可沾水。伤口经及时正确的处理,一般情况下,头面部伤口愈合时间为一周左右,胸背部伤口需要10天左右,四肢伤口两周左右,手指、脚趾愈合时间要多2~4天。另外,关节处、活动较多的部位及伤口较深的情况下,伤口愈合时间会更长几天。

 

总之,外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包扎方法,可以有效防止感染,促进伤口愈合。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掌握这些基本常识,遇到外伤时能够冷静应对,正确处理伤口,促进伤口有效愈合,早日恢复身体健康。

热点资讯